知识普及

“希望的种子”——落羽杉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2-12-13 作者:scbg 来源:华南植物园

时光荏苒,转眼落羽杉最美红叶季又拉开了序幕,华南植物园龙洞琪林是人们心目中的“网红”打卡点。人们穿梭于水边色彩斑斓的落羽杉林中,冬日暖阳洒在湖面波光粼粼,美如画卷。

 

龙洞琪林航拍图(宁敏华拍摄)

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为柏科落羽杉属高大落叶乔木,因其羽毛状枝叶而得名。春的嫩绿、夏的苍翠、秋的绚烂、冬的挺拔,四季分明。在四季常青的南方,人们可以不用远行,就能跟着落羽杉领略“春风又绿江南岸”“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北方风光,深受人们喜欢。

 

水生园的落羽杉幼树已经开始变红

落羽杉广泛种植在南粤水网,蓬勃而又亲近,其实落羽杉的起源非常古老,老家也相当遥远。落羽杉早在侏罗纪晚期就出现在地球上了,在3000万年前,曾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北部,第四纪冰川之后,仅在北美洲保存下来,见证过地球沧海桑田的落羽杉,从漫长的历史中走来,活成了“活化石”。落羽杉原产美国东南部等地的沼泽地区,它是怎么漂洋过海来到我们身边的呢?它的引种、保育以及推广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变色中的落羽杉

关于落羽杉的引种,还得华南植物园创始人陈焕镛教授说起,陈焕镛是中外著名的植物学家,我国现代植物分类学主要奠基人。他于1919 年从哈佛大学森林系获林学硕士学位,满怀报国之心,随即归国,自此开始从事祖国植物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作为专业人士,陈焕镛敏感的觉察到外来植物落羽杉,在国家发展经济,造林绿化等方面的潜力,他非常关注落羽杉。从华南植物园标本馆保存的落羽杉腊叶标本,可见一斑,此标本由陈焕镛于1928年从香港植物园采集并鉴定,此为我国馆藏最早的落羽杉标本。

 

1928年的落羽杉标本(华南植物园标本馆供图)

“求中国科学之独立,与各友邦并驾齐驱。” 陈焕镛一生与许多国内外同行及植物园,开展了密切交流与合作,对提升中国植物学研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合作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国际种子交换。种子交换(Index Seminum)是植物园间及其与其他树木园和类似机构交流植物材料的独特渠道,被誉为现代植物园的界定性特征,目前依然是植物园引种收集和种质交换的重要手段。据华南农业大学蒋英教授回忆,落羽杉是1928-1929年间,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成立之时,陈焕镛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交换种子而来。

 

龙洞琪林的落羽杉依然葱绿为主

种子就是希望,大家对交换而来的落羽杉种子倍加呵护。先种植在植物标本园,然而植物生长具有地域性,虽育苗不少,能以生存者,20余株;然后分别种在了广州石牌广东工学院内(现华南理工大学)和东莞太平镇、南海县罗村公社,此为广东落羽杉的母树。背井离乡的落羽杉初到广东“水土不服”,有的断干、有的空心、生长势普遍不理想,在解放初期开始少量结实,但种子空瘪,以致推广有限。

 

水生园的落羽杉

大规模栽培推广落羽杉,首先要掌握落羽杉生态习性及繁殖技术等。现在我们看到的落羽杉大多生长在水边,随机布满膝根(knee),然而广东省乐昌林场细梨坑区域,有一株高约25米,胸径80厘米的落羽杉,未见膝根,此落羽杉为寻找合适种植地的真实写照。老一辈人尝试近水栽培、浸水栽培、平地栽培、丘陵台地栽培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落羽杉适合陆生也适合水生。根据生物学特性落羽杉更喜欢水生,其秋冬转色期、彩叶观赏期较陆生落羽杉的时间长。落羽杉耐水耐腐蚀,被称为“永不腐朽之木”。

 

华南植物园落羽杉膝根最佳观赏点

据广东省乐昌林场的场史记载,细梨坑的落羽杉为1938年华南农业大学徐燕千教授(陈焕镛的学生),从广州带种子种植,此后常去仔细研究、悉心护理,如今已亭亭如盖。曾经细梨坑荒山是中山大学演习林场(华南植物园前身为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陈焕镛、侯过(中山大学教授)等亲自率队野外采集植物标本、引种试验、理论联系实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1938年种植的落羽杉(吴回军供图)

“生也有涯,学也无涯。” 在以陈焕镛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下,远渡重洋的落羽杉来到广东定居下来,成为摇曳在风中的那抹红。大树长成非朝夕,落羽杉又是怎样在南粤水网开枝散叶、推广开来的呢?敬请阅读下期“森林在水边孕育”。

 

参考资料:

中国植物志,http://www.iplant.cn

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第一次五年报告,1934年5月(内部资料).

凌怀初等,广东省乐昌林场树木引种树相及效果评价[J],现代园艺,2019(11)57-59.

感谢广东乐昌林场,华南植物园标本馆、档案馆、图书馆对本文的帮助。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