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中科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揭示南海中上层水体热含量演变过程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李淑)中科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博士杨艺萍、研究员向荣等在南海中上层水体海洋热含量演变过程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地质学》。
海洋是地球上一个巨大的热量“存储器”。长期以来,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高纬驱动和低纬驱动假说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中层水(200~1000米)作为大气和深海之间连通的必经通道,通过控制大气和深海之间的热量交换过程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然而由于研究手段的缺乏,冰期—间冰期之间的海洋热含量演变及中—上层水体的热量传输过程仍不清楚。
研究人员以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浮游有孔虫为研究对象,根据有孔虫壳体的Mg/Ca比值记录,重建了两万年以来南海北部约60米、100米、250米、325米、700米的水体温度,并通过计算揭示了表层、温跃层和中层水体的热含量演变历史。
研究发现,中层水的温度变化与表层水体的温度变化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表明冰期有更多热量被储存在中层水体中。随着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储存在中层水中的热量逐渐向上层释放,导致中层和温跃层的水体温度自下往上依次下降。
该研究认为,这种冰期时存储在中层水体中的热含量延后向海洋表层释放的过程,可能为后来的全新世气候变暖提供了一个重要能量来源,有可能是热带低纬过程热含量演变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30/G4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