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海洋所 | 地壳厚度与LAB特征揭示北部湾深部动力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全国重点实验室、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徐敏研究员团队联合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系统研究了北部湾区域的深部界面结构特征,揭示了南海西北部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其与浅表岩浆作用的关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SolidEarth(《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固体地球》)。南海海洋所博士研究生林泽晖为论文第一作者,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肖卓和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徐敏为论文通讯作者。北部湾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华南地块南缘以及南海西北部交界地带,其地质演化受印度-亚洲碰撞、南海扩张及海南地幔柱等多种因素影响。该区域在南海停止扩张后仍存在火山活动,形成广泛分布的晚新生代玄武岩,并伴有强震活动。研究团队整合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固定台站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北京大学部署的流动地震台阵的远震波形数据,利用P波和S波接收函数方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北部湾及周缘区域的地壳厚度与岩石圈-软流圈界面(LAB)结构进行了高精度探测。研究结果显示,北部湾盆地区域的地壳厚度普遍小于26km,平均波速比(Vp/Vs)高于1.80,LAB埋深较浅且界面处存在明显的波速突变。此外,该区域地震活动表现出震源深度增大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北部湾区域的岩石圈结构经历了显著的改造过程,推测地幔上涌可能是主要的动力学机制。在此过程中,地幔物质向上运移并导致部分熔体在岩石圈底部堆积,一方面通过岩浆作用改变了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形成晚新生代玄武岩;另一方面,这种深部过程还可能通过改变区域应力状态而影响地震孕震机制,导致震源深度增加。该研究为深入理解板内岩石圈变形及壳幔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论文信息:Lin,Z.,Xiao,Z.,Zhang,Y.,Zhou,Y.,Lin,J.,Wang,J.,etal.(2025).LithosphericfootprintofmantleupwellingbeneathlateCenozoicbasaltsintheBeibuGulfBasin,northwesternSouthChinaSea.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SolidEarth,130,e2024JB030379.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4JB030379图1北部湾及周缘区域地形,主要断裂带和晚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图2研究使用的地震台站分布(图a),台站下方莫霍界面深度(图b)和地壳平均波速比(图c),2009年9月至2022年8月地震事件统计(图d)。图3北部湾区域下方的地幔上涌示意图。
2025-06-06
-
海南畜禽生态发展产业战略研究项目启动
6月5日,海南畜禽生态发展产业战略研究项目在长沙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义强教授,以及四川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海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参会。亚热带生态所所长陈洪松致欢迎辞。
2025-06-09
-
“固化土壤镉菌剂研发与应用”通过成果评价
近日,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在长沙组织召开成果评价会,对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武汉卉清源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固化土壤镉菌剂研发与应用”科技成果进行评价。
2025-06-05
-
《中国菊科植物彩色图鉴》正式出版
一、图鉴概况《中国菊科植物彩色图鉴》(上下卷)将于2025年6月中旬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该图鉴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陈又生和副研究员王龙主编,是系统性总结中国菊科植物分类信息的巨著。菊科植物是高等植物中种类最多的科,全世界超过1600属,25000~3500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我国菊科植物物种数目约占全部维管植物种类的十分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图鉴内容:1.收录范围资料详实:《中国菊科植物彩色图鉴》详细记录了中国菊科植物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利用价值及研究简史。种类齐全:整理提供了最新的中国菊科植物名录,总计296属、2533种。新分类处理和新发现:本书发表了新组合或处理的新异名有28个。首次报道了3个中国新记录种(珠峰香青、小花蓍、南方山芫荽),涵盖了自《FloraofChina》之后发表的菊科新种约165个,新纪录或遗漏种82个,分类处理变化的物种达160个。收录比例高:图鉴收录了278属、1827种和16变种,提供了彩图和文字描述,属的数目达到中国菊科属总数的94%,种的数目达到中国菊科物种的72%。本图鉴是目前世界已知的单一植物科级规模最大的植物图鉴。2.内容特色全面系统:全面总结了中国菊科植物的分类研究进展,反映了最新的分类学处理成果。图文并茂:每种植物一般配以2~4幅彩色照片,详细标注产地信息至县级,增强了物种鉴定的科学性和可参考性。实用性强:介绍每种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科属地位、形态特征、花期、地理分布、生境及(或)分类评述等,并编制分属、分种检索表。三、主编及团队介绍陈又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分类岗位(菊科分类),在菊科分类领域成果显著。王龙: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专注于种子植物分类和系统学研究,为图鉴提供了千里光族和春黄菊族等关键部分的文字和图片整理。团队贡献:图鉴的编纂还得到了徐连升、刘冰、朱鑫鑫等多位植物学家的支持和贡献,他们共同为图鉴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描述和珍贵照片。四、出版意义《中国菊科植物彩色图鉴》的出版,填补了中国菊科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推动中国植物分类和植物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中国菊科植物彩色图鉴》的出版,无疑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菊科植物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图鉴的发行也将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此外,图鉴的出版还将促进菊科植物在园艺、药学等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五、购买信息读者可通过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网店购买(链接: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7488709286)预售期间半价(649元)
2025-06-09
-
-
华南植物园揭示增温条件下叶际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
植物叶际作为微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在维持植物健康和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植物叶际对温度和湿度变化高度敏感,因此了解其对气候变暖以及季节性湿度变化的响应,对于预测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依托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鼎湖山站”)自2012年运行的垂直移位(增温)实验平台,分析了2021至2023年连续三个年份中湿季与旱季叶际微生物群落对气候变暖和季节变化的生态适应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叶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干季细菌丰富度较高;然而,增温处理在各季节均显著降低了细菌的丰富度(图1)。共现网络分析显示,干季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为紧密,而增温则削弱了微生物群落的相互关联。叶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主要受随机过程影响,且增温加剧了物种更替与扩散限制。值得关注的是,湿季环境扰动较强时,植物益生菌丰度显著增加,如Methylobacterium-Methylorubrum和Curtobacterium等,这些益生菌在应对季节变化及气候变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2)。在微生物功能层面也观察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湿季细菌富集于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相关功能,而干季细菌则表现出较高的硫代谢活性,体现了微生物对不同季节环境条件的代谢适应策略(图2)。研究加深了对叶际微生物群落季节性动态及其在气候变暖情境下响应机制的理解,为揭示植物–微生物协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该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周曙仡聃副研究员等前期揭示增温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组装过程差异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增温条件下叶际微生物群落的适应策略。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6541。相关研究成果以“SeasonalVariationofPhyllosphereMicrobialCommunitiesUnderWarming.”为题于近期发表在全球变化生态学领域期刊GlobalChangeBiology(《全球变化生物学》)(IF2024=10.8)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生雷朝唐为论文第一作者,华南植物园周曙仡聃副研究员与刘菊秀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及博士后基金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70270图1.增温背景下叶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干湿季变化特征图2.增温条件下不同季节核心微生物的识别及其群落功能特征
2025-06-05
-
华南植物园解析低温及短日照调控番茄花青素积累的分子机制
植物的生长发育在其一生中受到光和温度的精确控制。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要求,植物可以分为长日照植物(如拟南芥)、短日照植物(如水稻)以及日中性植物(如番茄)。然而,光周期和季节变化如何影响日中性植物的生理反应的机制仍不清楚。先前研究表明,CONSTANS(CO)是植物对光周期反应的重要调控因子,在植物开花调控中起着核心作用。但是对于光周期不敏感植物的CO及其类似蛋白COL的分子功能仍缺乏深入研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邓书林科研团队发现,番茄CONSTANS-Like1(SlCOL1)作为CO的同源基因,SlCOL1不影响番茄在长日照(LD)和短日照(SD)下的开花时间。观察表型发现,在SD下显著诱导番茄叶片中花青素的积累,但Slcol1突变体叶片中花青素的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并通过Dual-LUC、Y1H、EMSA和ChIP-qPCR实验验证SlCOL1能够直接结合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MBW复合体中的关键基因Hoffman’sAnthocyanin1(SlAN1)的启动子G-box1元件并激活其表达。同时,实验证明SlCOL1可以与SlAN1相互作用,促进SD下花青素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花青素的生物合成。短日照环境常常伴随着亚适低温环境,例如北半球秋季。在短日照亚适低温(15℃)环境能够诱导SlCOL1表达水平上调进一步促进花青素的积累,积累的花青素有助于番茄清除活性氧(ROS),以适应秋季环境。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Physiology(《植物生理学》)(IF5年=7.6)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读博后生刘赛和助理研究员吕善武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邓书林研究员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f190图.SlCOL1调控番茄花青素合成以适应秋季环境的作用模型
2025-06-09
-
广州健康院揭示细胞周期通过影响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细胞命运转变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郑辉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Enhanced Activities of OCT4 and SOX2 Promote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by Shortening G1 Ph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影响表观遗传修饰、进而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新机制,为深入理解细胞命运转变提供了新思路。
2025-06-09
-
南海海洋所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成果巡礼和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度报告》。该书全面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4年度各类项目申请、资助与结题情况,集中展示了以自然科学基金委为资助主体的重大研究计划和优秀资助成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LTO)、广东省海洋遥感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LORS)詹海刚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海洋次表层热浪与冷浪关键驱动机制”成功入选2024年度资助成果巡礼。这是该年度地球科学部入选的6项成果中唯一的海洋科学领域研究成果。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资助成果巡礼该研究成果同时入选“2024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并于5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青年科技论坛上获得荣誉证书。2024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颁奖现场图(左三:LTO何庆友研究员)成果简介:海洋次表层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与迁徙地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海洋生物种群,热浪与冷浪会严重破坏这些生物的生境,造成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灾难性后果,但长期连续观测数据的匮乏限制了对其特征与机制的认知。研究团队提出了适用于时空离散剖面数据的极端温度事件分析方法,整合了长期潜标观测资料、历史温度剖面数据与卫星遥感涡旋信息,发现绝大多数次表层(100-1000米)热浪与冷浪的发生与表层事件无关,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是驱动海洋次表层事件的关键机制,发现并阐释了全球变暖影响下涡旋对次表层极端温度增强的放大作用。该研究为海洋次表层热浪与冷浪的探测、评估与预测提供了全新的路径。潜标观测揭示海洋次表层热浪与冷浪的发生与中尺度涡密切相关获奖成果由LTO何庆友研究员为第一作者,詹海刚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以“Commonoccurrencesofsubsurfaceheatwavesandcoldspellsinoceaneddies”为题,于2024年10月16日在Nature上发表。论文关注度超过73%的Nature同期论文,81%的Nature所有论文。多位专家高度评价了该成果,认为其“在实现次表层热浪与冷浪遥感监测方面前进了一大步,是次表层极端环境遥感的一个突破”。论文成果信息:QingyouHe,WeikangZhan,MingFeng,YankunGong,ShuqunCai,andHaigangZhan*(2024),Commonoccurrencesofsubsurfaceheatwavesandcoldspellsinoceaneddies,Nature,634,1111–1117,doi:10.1038/s41586-024-08051-2.论文成果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051-22024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链接:https://csol.qdio.ac.cn/portal/article/index.html?id=3550&cid=12
2025-05-29
-